朋友的女兒一向很乖巧, 常常露出善良靦腆的微笑, 一日她正玩欄杆玩得開心,露出底褲, 不聽媽媽規勸, 朋友故意捉弄她說”媽媽走了”說著便開始走遠,朋友女兒一時急了, 邊跑邊追, 最後搥頭喪氣的坐在地上大哭, 她那傷心的哭臉讓我難過, 最後朋友喊說”來吧, 跟媽媽去車裡拿東西”她高興的邊跑邊向媽媽喊”我錯了”, “我錯了”。
我跟女兒在原地等她們, 等她們回來後, 女兒熱情的跑去找朋友的女兒玩, 女兒想玩個東西, 她便用手去擋女兒, 女兒不解, 只要一伸手, 她便去擋, 最後女兒哭了, 我覺得她把剛剛”被媽媽抛棄的負面情緒”輸出到女兒身上了, 本來整個早上她都是很愛護妹妹的, 瞬間變成欺負妹妹, 這樣的轉變不禁讓我思考。
社會上有這樣一句話, 以大欺小, 當我們有不快樂的情緒時, 自然會想找個發洩的出口, 然而發洩的對象通常是找比自己柔弱的較易成功。
這讓我聯想到近日俄羅斯發生的一件媽媽把自己女兒關在家中餓死, 自己出去狂歡的新聞,而這位媽媽剛和男友分手, 當外婆為了自己的孫女傷心, 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兒為何會做出這種事情時, 我大膽的假設, 這位媽媽就是把自己跟男友分手的痛苦、憤怒情緒發洩在自己的女兒身上。
校園霸凌、在公司老鳥欺負新人、上司欺負下屬, 虐待動物等, 漠視別人苦痛者, 這些加害者曾經也是小孩, 也是無害的, 是什麼經歷讓他們變得缺乏同理心, 變得”殘忍”?
小孩善良的心是人類最完美的狀態, 每個父母都是每顆善良的心的守門員, 父母們不傷害”它”, “它”不會學會去傷害別人, 畢竟父母是小孩們的榜樣, 不是嗎?
mirziamov.r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