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西兰生活网】这两天在facebook上看见几张好玩的图片:
怎么样?看到这个阵势,是不是以为要拉开距离打一架。介绍一下,这是芬兰式排队,又称社交恐惧式排队。
平均距离:74.9厘米 最近距离:64.1厘米
芬兰本地人和外国游客一览图
之前,芬兰广播公司有一档节目,让工作人员去试探那些正在排队的芬兰人民,靠近一点,会怎么样?
排在前面的是工作人员,她朝后面的女子挪了一点点
结果这位女子条件反射般后退了一大步
真的,再靠近一点会很尴尬…外网上有一则广泛流传的笑话:「内向的芬兰人跟你说话时,总是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子,但如果是外向的芬兰人——他们会盯着你的鞋子。」
保持距离并享受独处
芬兰有一个冷笑话:两个老头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去湖边喝啤酒和钓鱼,连续两天没有说过一句话。
到了周日傍晚的时候,一个老头提议再开一瓶啤酒吧
另外一个说:“要继续坐这么久吗?不会要开始聊天了吧”
Reddit(社交网站)上有一个帖子:
“成为一个芬兰人要先知道的是:我们不喜欢(亲近)别人。”
不止芬兰,包括瑞典等北欧国家,人们已经把拥有自我空间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,这也是他们的文化习俗。人口少、纬度高是北欧国家的共同点。芬兰总面积共33.8万平方公里,是欧洲第八大国,至2017年年底大约有552万居民。
这么算起来,芬兰的人口密度是16人/平方公里,而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44.3人/平方公里。
一般来说,北欧国家的陌生人之间的舒适空间是1.5米,能够忍受的极限距离是1米。
知己:0-0.5米;私交:0.6-1.2米;社交:1.3-3米
在这个帖子中,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多人口国家被戏称是“芬兰人永远不会踏足的地方”。在旅游旺季,部分芬兰人还会举家潜入乡下或森林躲避游客。
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天堂
芬兰人内向害羞的特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,本国人也对这个梗津津乐道。
芬兰平面设计师卡罗利娜·科尔霍宁就以此创作了《Finnish Nightmares(芬兰人的噩梦)》,描绘不善社交、害羞内向的芬兰人的日常故事。
官方对主人公的形容是:马蒂尽力做到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尊重他人的空间,待人接物彬彬有礼,不用无聊的闲扯烦扰别人。但事与愿违,马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让他尴尬不安的时刻,堪为噩梦。
▼
▼
▼
▼
▼
甚至连陌生人的一个眼神或微笑,都能让害羞的芬兰人感到不安:
▼
荷兰科学家Niina Junttila曾对芬兰的避世性格做了16年的研究,她找了多对父母与他们的亲生子女,通过基因对比,称芬兰人性格里普遍的自闭、柔软和害羞和遗传有很大关系。此外,寒冷漫长的冬夜塑造了他们隐忍,不习惯抱怨的性格。
芬兰人怎么交新朋友
在漫长的冬季和黑夜,芬兰人热衷于各类室内活动,尤其是蒸桑拿。
桑拿可谓芬兰的国粹,是外来者不可缺少的文化体验。在这个国家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桑拿房。
芬兰人蒸完桑拿后,还会跳进冰湖或在雪地里打滚。
和陌生人说话就可能脸红的芬兰人,却可以在蒸拿房和其他人裸裎相见,也算是一则特例了。
有外国人看了《芬兰人的噩梦》后表示质疑:「如果你们芬兰人都这么内向畏缩,那你们是怎么交新朋友的?」
芬兰网友回答:「公共桑拿房、桑拿日、酒,以及曲棍球。还有…我是不是已经说过桑拿了?不过其实我结识的新人往往都跟我有亲戚关系…」
也有很多人认为,这系列漫画与其说是「芬兰人的噩梦」,不如取名叫「内向者的噩梦」。因为并非每个芬兰人都这么内向,而其他国家也有不少像马蒂这样的人。对此,作者在官网上的回应是:
「芬兰人的噩梦」是否真的只是关于芬兰人?显然不是。你不能以「只有芬兰人内向」或「只有英国人喝茶」的说法去划定一个国家或一群人的行为或性格类型。那么为什么把这系列漫画称为「芬兰人的噩梦」,而不是「全球内向者的噩梦」?
有一些特质,对内向者和芬兰人都适用,即是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求充分的个人空间。
在我看来,「马蒂」是一个全球化的存在,同时在芬兰很常见。当然,并非每个芬兰人都像马蒂这样内向,就像不是每个英国人都喜欢喝茶。
这系列漫画走红,正因为很多读者在马蒂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代表了一类人的心声。
由此甚至诞生了一个网络新词:
「精芬」不意味着拒绝社交或者社恐孤僻。在繁忙高压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难免渴望保有一定的个人空间,在人际上保持一定的交往距离。
更有不少像马蒂一样性格内向的人,貌似高冷不易接近,内心却温和友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