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西兰生活网】说起潮汕,人们脑海中第一个联想到的词,肯定是美食。
对潮汕游子来说,每回一趟家,不胖个十斤再去上班,简直对不起老家这个美食天堂。
对外地吃货来说,如果没有来一次潮汕美食之旅,人生不算完整。
有“食神”美称的蔡澜说:“潮汕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懂吃。”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导演陈晓卿说:“潮汕是中国美食界的一座孤岛。如果一个中国人说他是美食家,却没去过汕头,他就不叫美食家。”
最近,陈晓卿这个潮汕美食重度患者,自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《风味人间》后,又带来另一部《风味原产地·潮汕》。
20集里只讲潮汕美食,每集10分钟,刚好是可以拿来下饭的时间。
节目一播出,腾讯视频上立刻有6000万吃货观看。
甚至成为首部出海国产纪录片,被流媒体行业巨头Netflix买断全球版权,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都在流口水。
来感受一下潮汕美食为什么这么牛X吧。
说到潮汕美食,怎能不提牛?俗话说得好,没有一头牛走得出潮汕。
仅是汕头市,就有上百家牛肉火锅店。市场上还散落着数不清的牛肉铺。人口近1400万的潮汕,每天的牛肉消耗量超过10万公斤。
潮汕人的白天,是被清晨那碗牛肉丸粿条汤唤醒的。
夹筷,牛肉丸蘸上沙茶酱,一咬下去,嚼劲十足,回香无穷。
再狠吸一口汤,将粿条扫入口。心满意足地咽下去,打个饱嗝。这才有了力量,起身开始8小时的工作。
潮汕人的夜晚,也是由一顿牛肉火锅结束的。
从下午5点到夜宵时分,每一家牛肉火锅店都络绎不绝。
吃法极其讲究。在外地人眼里,牛肉真的只是牛肉而已。而在潮汕人眼中,牛肉是这样的…
吊龙、脖仁、匙柄、五花趾、三花趾、匙仁、胸口捞……五花八门的拗口名词令人眼花缭乱。
但对于本地老饕们来说,只需牙齿和舌尖,就能准确找到它们的差异。
五花趾肉质甜美,口感劲道弹牙。
脖仁,牛脖子上最经常活动的肉,肥嫩而有嚼头。
为了吃到最鲜那口,涮肉时间也得精确到秒。
起锅、温水、下肉,三起三落。每个部位的秒数还不同,吊龙、花趾肉8至10秒,牛舌、牛肚要30秒。
别嫌复杂,只要你掌握要诀,将这块肉送入口之际,就会明白什么叫黯然销魂。
牛肉火锅的吃法源于客家。近30年来经过不断改良,才最后变成了潮汕的特色风味。
而在潮汕,还有许多流传已久的历史美食。
本文篇幅较长 系统已自动分页
▼请点击下面的页码继续阅读▼